百检平台致力于为企业及个人提供便捷的检测服务。简化检测流程,提升检测服务效率,利用互联网+检测电商,为客户提供多样化选择,从根本上降低检测成本提升时间效率,打破行业局限和行业瓶颈,打造出行业创新新平台。公司主要业务范围包括食品、农产品、环境土壤、环保以及行业标准培训、零售商服务等,为您提供便捷的检测服务。
一、核心检测项目
(一)残余应力检测
检测方法
无损检测法
X 射线衍射法:基于 X 射线在晶体材料中产生衍射的原理,通过测量衍射峰的位移来计算残余应力。该方法可精确测量模制外壳表面极薄一层(通常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残余应力,对材料表面无损伤。例如,在电子设备塑料模制外壳的检测中,可利用 X 射线衍射仪对其表面关键部位(如接口处、应力集中点)进行残余应力测量,确定是否在安全范围内。
磁测法:适用于铁磁材料制成的模制外壳,如部分电机外壳。利用铁磁材料在应力作用下磁导率发生变化的特性,通过测量磁导率的改变来推算残余应力大小和方向。此方法可实现快速检测,且能对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应力进行测量,但对非铁磁材料不适用。
有损检测法
盲孔法:这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检测方法。在模制外壳被测部位粘贴应变花,然后在应变花中心钻一个小盲孔(通常直径 2mm 左右,深度约为直径的 1.5 倍)。钻孔过程使该部位残余应力释放,通过应变片测量释放的应变,再经专门公式计算得出残余应力值。如在汽车发动机铝合金模制外壳的检测中,可选取外壳承受较大机械应力的部位,采用盲孔法准确测定残余应力,评估应力消除效果。
检测部位确定
根据模制外壳的结构特点、成型工艺以及实际使用中的受力情况,确定关键检测部位。例如,注塑成型的模制外壳,在浇口附近、壁厚突变处以及加强筋与主体连接部位等,往往是残余应力集中区域,应重点检测。对于在使用中承受较大外力或振动的外壳,如工业机械的防护外壳,其安装孔周围、支撑结构连接处等部位也需着重关注。
(二)尺寸稳定性检测
外观变形测量
在应力消除试验前后,使用高精度测量工具(如卡尺、千分尺、三坐标测量仪等),对模制外壳的关键尺寸进行测量,对比测量数据,计算尺寸变化量。例如,对于精密电子仪器的模制外壳,其安装接口的尺寸精度要求极高,若在应力消除试验后,接口尺寸偏差超出允许范围(如 ±0.05mm),可能导致仪器组装困难或影响整体性能。
翘曲度检测
对于较大尺寸或形状复杂的模制外壳,需检测其翘曲度。可将外壳放置在平板工作台上,用塞尺测量外壳与工作台之间的最大间隙,以此计算翘曲度。例如,大型塑料模制外壳(如洗衣机外壳),若翘曲度过大(如超过 1mm/m),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导致安装困难以及与其他部件配合不良。
(三)力学性能检测
拉伸性能测试
从经过应力消除试验的模制外壳材料上制取标准拉伸试样,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进行拉伸试验,测定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等指标。对比应力消除前后的拉伸性能数据,评估残余应力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例如,某金属模制外壳材料在应力消除前,屈服强度为 300MPa,应力消除试验后,屈服强度提高至 320MPa,说明残余应力的消除有助于提升材料的力学性能。
冲击韧性测试
采用冲击试验机对标准冲击试样进行冲击试验,测量材料的冲击韧性值。残余应力的存在可能使材料内部产生微观缺陷,降低材料的冲击韧性。通过对比应力消除前后的冲击韧性数据,可判断应力消除效果。例如,塑料模制外壳材料在应力消除前,冲击韧性值为 5kJ/m²,应力消除后提升至 7kJ/m²,表明材料抵抗冲击载荷的能力得到增强。
(四)微观结构检测
金相分析
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模制外壳材料在应力消除试验前后的金相组织变化。残余应力可能导致材料内部晶粒变形、位错增加等微观结构变化,而应力消除处理后,这些微观结构应趋于正常状态。例如,金属模制外壳材料在成型过程中可能出现晶粒拉长现象,经过应力消除处理后,晶粒应逐渐恢复等轴状,金相组织更加均匀。
扫描电镜(SEM)分析
对于一些微观结构变化较为细微的材料,可采用扫描电镜进行高分辨率观察。SEM 能够清晰显示材料内部的缺陷、裂纹等微观特征。通过对比应力消除前后的 SEM 图像,可评估应力消除对微观缺陷的改善情况。例如,在检测陶瓷模制外壳时,SEM 可观察到应力消除前材料内部存在的微小裂纹,经过处理后,裂纹数量减少或尺寸变小。
二、国内外检测标准
(一)中国标准
GB/T 24179 - 2009《金属材料 残余应力测定 压痕应变法》:该标准规定了采用压痕应变法测定金属材料残余应力的方法,适用于各种金属材料制成的模制外壳残余应力检测。通过在材料表面制造微小压痕,测量压痕周围的应变变化,进而计算残余应力。此方法具有操作相对简便、对样品损伤较小的特点。
GB/T 32073 - 2015《塑料 注塑成型塑料制品的尺寸公差》:虽然主要针对塑料注塑制品尺寸公差,但在模制外壳应力消除试验中,可依据此标准对尺寸稳定性检测结果进行评判。规定了不同塑料材料、不同精度等级下塑料制品的尺寸公差范围,为判断应力消除后模制外壳尺寸是否合格提供了依据。
GB/T 13298 - 2015《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用于指导金属模制外壳材料金相分析的标准。详细规定了金相试样的制备、组织显示方法以及常见金相组织的特征和评定方法。通过该标准可准确分析应力消除前后金属材料微观结构的变化,评估应力消除效果对材料组织的影响。
(二)国际标准
ASTM E837 - 21《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Residual Stresses by the Hole - Drilling Strain - Gage Method》: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制定的采用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标准试验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于各种材料和产品的残余应力检测,包括模制外壳。该标准对盲孔法的试验设备、操作步骤、数据处理以及结果报告等方面都有详细且严格的规定,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ISO 2740:2017《Plastics - Injection - moulded plastics products - Dimensions of test specimens and requirements for moulds》: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关于塑料注塑制品试样尺寸及模具要求的标准。与中国 GB/T 32073 类似,在模制外壳应力消除试验的尺寸稳定性检测中具有参考价值,可用于评估塑料模制外壳在应力消除后的尺寸精度是否符合国际标准要求。
EN 10045 - 1:1990《Metallic materials - Vickers hardness test - Part 1: Test method》: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制定的金属维氏硬度测试标准。在模制外壳力学性能检测中,维氏硬度是一个重要指标,可间接反映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该标准规定了维氏硬度测试的方法、设备、试样要求以及结果计算等内容,有助于准确评估应力消除对金属模制外壳材料硬度的影响。